在《长相思》中,相柳与小夭的感情纠葛被观众称为“白月光与朱砂痣的极致呈现”。这两个意象源自张爱玲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,分别象征爱情中的遗憾与执念。以下结合剧情与文化符号解析二者的深层含义:
白月光与朱砂痣的普遍定义
1. 白月光
象征:纯洁、遥不可及的美好,是情窦初开时爱而不得的初恋或理想化对象。
特点:如月光般清冷高悬,可望不可及,代表未完成的遗憾与永恒的向往。
例:张爱玲笔下的“白玫瑰”,是男人心中未被现实沾染的完美化身。
2. 朱砂痣

象征:刻骨铭心的过往,是拥有过却无法再拥抱的痛楚记忆。
特点:如心口烙印般鲜明,代表失去后的悔恨与难以释怀。
例:张爱玲的“红玫瑰”,热烈奔放却终成蚊子血,成为矛盾与遗憾的缩影。
相柳的双重象征:既是朱砂痣,又是白月光
在《长相思》中,相柳的形象同时融合了两种意象:
1. 作为朱砂痣的相柳
爱而不得的遗憾:他和小夭因立场对立(神农义军与西炎王权的冲突)注定无法相守,却因动心留下深刻羁绊。两人共同经历海底遨游、寻欢等浪漫片段,成为彼此生命中“短暂相伴”的绚烂回忆。
自我牺牲的烙印:相柳为保小夭“有人可依、有处可去、有力自保”,多次以命相护,甚至抹去与她相关的记忆,这种成全使其成为小夭心中无法磨灭的痛。
2. 作为白月光的相柳

理想化的存在:他强大、神秘、深情,满足了小夭对纯粹爱情的幻想。小夭将二人相处点滴记录于“星星镜”,反复回味,展现了他作为精神寄托的特质。
永恒的思念:即便小夭最终选择涂山璟,仍为儿子取名“念柳”,暗示相柳是她心底永远的白月光。
为何相柳选择成为“意难平”?
1. 命运的必然性
相柳与玱玹的对立立场,注定他与小夭的结局是悲剧。正如张爱玲所言:“命运的转盘早已定好方向”,他们的爱情如同昙花一现,短暂绽放后凋零。
2. 理智与骄傲的抉择
相柳不愿做“备胎”(小夭心中已有涂山璟),更不愿小夭重蹈父母覆辙(因立场差异酿成悲剧)。他选择以战死沙场的方式结束生命,将爱意深埋,成就了“相忘于江湖”的极致美学。
3. 情感与责任的冲突
相柳背负神农义军的责任,无法为爱情抛弃使命。这种矛盾让他成为“无法被私有化”的月光,既遥远又永恒。
文化符号的延展:爱情中的“白月光与朱砂痣”
辩证关系:两者本质是“未得到”与“已失去”的遗憾循环。张爱玲的比喻揭示人性:得到的终将褪色,未得的永远神圣。
现实启示:相柳的选择暗合“朱砂痣更痛”的心理学解释——失去的刻骨铭心往往比未得的向往更令人难以释怀。
相柳的悲剧性正在于他同时扮演了白月光与朱砂痣的角色:他是小夭心中永远触碰不到的理想(白月光),也是她用一生怀念的遗憾(朱砂痣)。这种双重性使其成为《长相思》中最具张力的角色,也印证了张爱玲笔下爱情的宿命感——“爱是本能,但圆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”。正如观众所言:“能长相守的成了涂山璟,需长相思的永远是相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