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有a血型的抗原、血型抗原a的Elisa检测
时间:2025-04-25 18:10:01 作者:小编三三 来源:水镜先生网
一、检测原理与抗原制备
1. 抗原来源
A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膜表面,通过提取红细胞膜蛋白获得。具体方法包括:
洗涤A型红细胞(EDTA抗凝血),去除血浆及白细胞。
低渗液(如10 mmol/L Tris-HCl)溶血后离心,获得红细胞“血影”(膜结构)。
使用尿素溶解膜蛋白,并通过复性缓冲液(含Tris-HCl、EDTA、GSH等)透析恢复蛋白活性。
抗原需通过改良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(HI实验)验证其特异性,确保仅与抗A抗体反应。
2. 检测类型
间接ELISA:将A抗原包被于酶标板,检测样本中的抗A抗体(如IgM型)。
夹心ELISA:若需直接检测样本中的A抗原,需使用抗A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。
二、实验步骤(以间接ELISA检测抗A抗体为例)
1. 包被抗原
用包被缓冲液(如pH 9.6碳酸盐缓冲液)稀释A抗原至1-10 μg/mL,加入酶标板(100 μL/孔),4℃过夜。
洗涤3次(PBST溶液),去除未结合的抗原。
2. 封闭非特异性位点
加入封闭液(如5%牛血清白蛋白或新生牛血清,300 μL/孔),37℃封闭3小时,防止非特异性结合。
3. 加样与孵育
加入稀释后的待测血浆(如B型血浆含抗A抗体)或标准品(人IgM梯度稀释液),37℃孵育1小时。
洗涤6次,去除未结合的抗体。
4. 酶标二抗反应
加入HRP标记的羊抗人IgM二抗(1:8 000稀释),37℃孵育1小时。
洗涤8次,确保去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。
5. 显色与终止
加入TMB底物溶液(100 μL/孔),避光显色5-30分钟,颜色深浅与抗体浓度正相关。
用2 mol/L硫酸终止反应(50 μL/孔)。
6. 结果分析
酶标仪读取450 nm吸光度值(OD450),通过标准曲线(Logistic四参数模型)定量抗体浓度。
临床验证时需与试管法效价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(SPSS统计软件)。
三、关键优化与验证
1. 条件优化
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,减少背景干扰。
显色时间需根据试剂灵敏度调整,避免过短(信号弱)或过长(背景高)。
2. 特异性与重复性
通过ROC曲线确定检测临界值,验证试剂盒灵敏度(真阳性率)和特异性(真阴性率)。
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需<10%,确保结果稳定。
3. 临床样本处理
血浆或血清需新鲜或-20℃保存,避免反复冻融导致蛋白降解。
溶血或脂血样本需预处理(离心、过滤)以减少干扰。
四、应用与局限性
1. 应用场景
输血安全:评估ABO不相容血液制品输注前的抗体浓度风险。
器官移植:监测受者体内抗A抗体水平,减少排斥反应。
疾病诊断:辅助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2. 局限性
红细胞膜抗原制备复杂,需避免蛋白变性影响检测准确性。
高浓度类风湿因子或补体可能引起假阳性,需通过封闭或稀释消除。
五、相关试剂与设备
试剂盒:包括A抗原包被板、酶标二抗、TMB显色液、终止液等。
仪器:酶标仪、离心机、微孔板振荡器等。
标准品:人IgM或纯化抗A抗体用于定量标定。
以上方法结合了红细胞抗原提取技术、ELISA标准化流程及临床验证要求,适用于A血型抗原或抗体的精准检测。具体操作需参考试剂盒说明书并结合实验室条件调整参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