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RH阴性血型的含义
1. 基本概念
RH血型系统独立于ABO血型系统,主要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D抗原来划分:
RH阳性(RH+):红细胞含D抗原(占中国汉族人群99.5%以上)。
RH阴性(RH-):红细胞缺乏D抗原(汉族人群比例<0.5%)。
A型RH阴性:ABO血型为A型,同时RH血型为阴性。需关注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风险。
2. 临床意义

若胎儿从父亲遗传到RH阳性血型(D抗原),母体可能因接触胎儿红细胞产生抗D抗体,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,引发胎儿溶血性贫血、黄疸,甚至死胎或新生儿死亡。
首次妊娠风险较低,但流产、分娩或侵入性操作(如羊膜穿刺)后,母体可能被致敏,再次妊娠时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。
二、孕期管理要点
1. 产前检查
血型筛查:确认孕妇RH阴性及抗体状态(间接Coombs试验),若丈夫为RH阳性,需动态监测抗体效价(从孕16周开始每月一次)。
胎儿评估:通过超声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(MCA-PSV),预测贫血风险;必要时羊水穿刺检测胎儿RH基因型。
2. 预防措施
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:
孕28周左右:预防性注射,中和可能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,降低致敏风险。
产后72小时内:若新生儿为RH阳性,需再次注射。
特殊情况:流产、宫外孕、羊膜穿刺、产前出血等事件后,也需注射抗D球蛋白。
3. 分娩准备
备血预案:RH阴性血源稀缺,建议提前联系血库备血,选择具备高危妊娠救治能力的医院分娩。
新生儿监测:出生后检查血型及溶血指标,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。
三、常见问题解答
1. 是否所有RH阴性孕妇都会致敏?
并非全部。约30%孕妇为“免疫不反应者”,即使接触胎儿红细胞也不产生抗体;ABO血型不合可能降低RH溶血风险。
2. 二胎风险更高吗?
是的。若第一胎未注射抗D球蛋白,二胎发生溶血的概率显著增加,需加强监测。
3. 抗D球蛋白是否绝对有效?
预防成功率>95%,但仍有1-2%可能失败(如致敏发生在孕早期)。
四、阴性血型对胎儿的影响
健康胎儿可能:若胎儿为RH阴性,或母体未致敏,通常无影响。
ABO血型的保护作用:若孕妇为O型且RH阴性,ABO抗体可能中和胎儿红细胞,减轻RH溶血严重程度。
五、总结建议
1. 尽早确认夫妻血型,制定个体化产检计划。
2. 严格遵循抗D球蛋白注射时间窗。

3. 选择有RH阴性血储备的医院分娩,并与产科医生保持密切沟通。
通过规范管理,RH阴性孕妇可显著降低胎儿溶血风险,顺利度过妊娠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