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型检测中出现“双群”现象(即部分红细胞凝集、部分不凝集,形成两个细胞群)通常提示存在混合红细胞群体或抗原表达异常。针对“抗A双群”或Rh等其他血型系统的双群现象,报告需结合具体原因分析并规范处理。以下是关键解析及报告建议:
一、双群现象的常见原因
1. 输血史导致异基因红细胞残留
近期接受过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输注(如Rh系统中C/c、E/e抗原不匹配输注),供者红细胞尚未完全代谢(存活期约120天)。
处理:若患者有输血史且能查到既往分型结果,按原始血型报告(如CcEe);若无法追溯,则直接标注“双群”,建议3-6个月后复查。
2. 疾病相关抗原减弱
血液系统疾病(如多发性瘤、白血病)、恶性肿瘤等可干扰红细胞抗原表达,导致部分抗原减弱或缺失。
处理:报告双群,并备注可能为疾病导致抗原表达异常,建议复查;交叉配血时按“阴性原则”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血液。
3. 药物或免疫抑制影响
大剂量激素、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抑制抗原表达,形成双群。
处理:注明药物影响可能性,建议停药后复查。
4. 自身抗体干扰
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系统性红斑狼疮)或冷抗体可导致红细胞被抗体包裹,阻碍抗原-抗体反应,出现分层不清或双群。
处理:洗涤红细胞或热放散处理(如56℃水浴)后重新检测,明确真实血型。
5. 检测技术问题
试剂卡抗体量不足、特异性差或操作误差可能导致假性双群。
处理:重复实验或更换试剂卡验证。
二、报告规范与临床建议
1. 明确标注双群及可能原因
例如:“C抗原双群(考虑输血残留/疾病导致抗原减弱)”,并建议复查时间。
2. 输血策略

交叉配血时,双群抗原按“阴性原则”处理,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血液(如c/E双群时选CCee型血)。
3. 特殊病例处理
新生儿或孕妇:需结合抗体效价检测(如抗A/B效价≥1:64时需干预)。
自身免疫性溶血:需通过放散试验排除干扰,确保分型准确。
4. 分子生物学验证
疑难病例可通过基因分型(如PCR-SSP)确认真实血型,避免血清学误差。
三、案例参考
案例1(输血史):患者2个月前输注Rh不同型血液,检测显示C/c/E/e双群。既往分型为CcEe,报告维持原结果。
案例2(疾病相关):多发性瘤患者无输血史,c/E双群经洗涤后仍存在,报告为“c/E双群(考虑疾病导致抗原减弱)”,选择CCee型血输注。
四、总结
血型双群报告的准确性需结合临床病史、实验室验证及动态监测。输血科应规范标注双群原因,指导临床选择安全血源,并定期复查以排除暂时性干扰因素。对于复杂病例,多学科协作(如血液科、免疫科)有助于明确病因并优化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