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,血型可能因供者干细胞取代受者造血系统而发生改变。以下是针对移植后血型转型(如A型血受者接受其他血型供者移植)的检测报告解读要点及注意事项:
1. 血型检测结果的构成
血型报告单通常包括 正定型(红细胞抗原检测) 和 反定型(血清抗体检测):
正定型:检测红细胞表面A/B抗原。移植后,受者红细胞逐渐被供者干细胞生成的红细胞替代,因此正定型会显示供者血型(如供者为O型,则正定型为O型)。
反定型:检测血清中抗A/抗B抗体。若受者自身残留的免疫系统仍产生原有血型的抗体(如原为A型,可能仍有抗B抗体),会导致反定型与正定型不符。
示例:原A型受者接受O型供者移植后:
正定型:O型(供者抗原);
反定型:A型特征(残留抗B抗体)。
2. 血型转型的阶段性表现

完全转型:供者干细胞完全取代受者造血功能,正反定型一致,血型稳定为供者血型(如供者O型,受者最终显示O型)。
不完全转型:受者自身造血功能部分恢复或供者干细胞未完全占据优势,可能出现:
混合视野现象:红细胞同时存在供者与受者抗原(需特殊试验鉴别)。
抗体残留:血清中仍有受者原有抗体(如抗B),导致反定型异常。
3. 检测报告中的关键指标
正反定型不符:提示需结合病史(如移植时间、供者血型)进一步分析。例如:
正定型为O型,反定型显示抗A抗体(原为A型):提示供者O型红细胞已占主导,但受者免疫系统仍有残留抗A。
若抗AB试验阳性(如案例中抗-AB 1+凝集),可能提示受者自身干细胞仍有微弱造血功能。
吸收放散试验与基因检测:用于确认抗原来源(供者或受者残留)。
4. 输血策略调整
移植后血型转换期间,输血需根据检测结果动态调整:

红细胞输注:选择供者血型(如供者O型,输O型红细胞)。
血浆与血小板输注:选择受者原血型(如原A型,输A型血浆/血小板),避免残留抗体引发溶血。
监测频率:定期检测抗原抗体变化,直至血型完全转换。
5. 特殊情况与误判可能
抗原减弱:老年、疾病(如白血病)或放化疗可能导致抗原表达减弱,需通过多次洗涤红细胞或增强试验灵敏度确认。
短暂性改变:感染、输血或药物可能短暂干扰检测结果,需结合临床排除干扰。
总结
移植后血型转型报告需结合 正反定型结果、供受者血型背景 及 临床病史 综合解读。若出现不符或疑问,建议通过吸收放散试验、基因分型或动态监测明确血型状态,并遵循个体化输血方案。遇到复杂情况时,需由血液科医生与检验科专家共同分析。